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政府补贴与企业环保费用粘性: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
  •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19年环保费用数据,运用ABJ模型实证考察企业环保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及其属性,并考察政府补贴对企业环保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环保费用存在“易跌难涨”的反粘性,而政府补贴则能够抑制企业环保费用反粘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补贴通过提升企业环保投入的资金能力与弱化企业通过环保费用进行盈余管理的意愿发挥抑制效应。另外,该抑制作用在高法制化进程地区的企业、低行业集中度的企业与高污染行业企业表现得更显著,表明上述抑制效应的发挥还依赖于外部法制环境与行业环境。本研究从环保费用粘性的视角,揭示了政府补贴这一政府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作用机理及其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为优化政府补贴政策,强化企业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提供了经验证据。
  • 王勇 陈洪航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0-0  共有 344 人次浏览
  • 突破式创新对自愿性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影响
  • [摘要]本文研究企业突破式创新对管理层自愿性披露业绩预告的影响。利用专利分类和引证数据,本文构造上市公司突破式创新的度量指标,发现进行突破式创新的企业增加了自愿性业绩预告的频率和乐观业绩预告的次数,但业绩预测的准确度却不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进行突破式创新的企业发布业绩预告的动机在于以较低的信息违规成本获得外部融资。证券分析师增强了突破式创新对业绩预告频率的影响,削弱了对业绩预测准确度的影响。业务和财务信息融合抑制了突破式创新对业绩预告乐观性和准确度的影响。本研究为企业创新策略对信息披露的影响提供了证据,丰富了自愿性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理解创新策略,促进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 李哲 黄静 简泽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0-0  共有 271 人次浏览
  •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影响公司价值吗?——基于新《证券法》修订事件研究...
  • [摘要]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可能通过风险兜底鼓励董事高管积极进取以提升公司市场价值,另一方面也可能诱发管理人员机会主义行为继而降低公司价值。本文通过2019年12月28日《证券法》修订导致公司诉讼风险整体增加这一外生冲击开展事件研究,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控制了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决策的选择偏差,发现购买董事高管责任保险样本组在新《证券法》通过期间具有显著的市场价值增加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值效应在风险水平较高的公司样本中更为显著,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发挥激励效应,鼓励公司适度承担风险,积极研发创新以及兼并收购等扩张性活动以提升公司价值。本文研究为识别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公司价值的净效应提供了较为可信的研究场景,探究了董责险对公司价值的可能影响渠道,同时也为现有法制环境中董事高管责任保险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作用提供了部分证据。
  • 许 荣 刘怡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0-0  共有 355 人次浏览
  • 笔谈: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特征与监管
  • [摘要]当前,大型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于2021年4月举办专题研讨会,就大型互联网平台的特征与监管进行探讨。本刊特邀请参与研讨会的部分学者,在发言基础上撰写一组专题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 胡滨 杨涛 程炼 郑联盛 尹振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0-0  共有 289 人次浏览
  • 普惠型医疗保障、大病冲击与居民消费——基于网络医疗保障与移动支付...
  • [摘要]本文基于网络医疗保障与移动支付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普惠型医疗保障产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普惠型医疗保障在短期内可以释放消费潜力,且对农村人口和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的促进作用大于城市人口和一、二线城市。大病冲击会显著降低居民消费水平,但对于不同消费场景与种类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线下消费显著降低,但线上消费不降反增,整体消费的结构从线下向线上转移,而线上增加的消费主要为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商品。在大病冲击发生后,普惠型医疗保障对居民消费起到了平滑和保护的积极作用。因此,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可以帮助减轻伤病冲击、稳定居民生活。
  • 董英伟 纪洋 黄益平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3):0-0  共有 323 人次浏览
  •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数字金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何测度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普惠程度一直是一个难题。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集团研究院团队合作编制了一套“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缺乏数字金融测度的窘迫。目前该指数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常见的数字普惠金融测度,特别是“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后者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可以与家庭、企业、传统金融市场以及区域经济活动等各类数据进行匹配,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但在应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时,也需要高度关注该指数存在的固有缺陷和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内生性、影响机制讨论等。
  • 郭峰 熊云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3):0-0  共有 391 人次浏览
  •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
  • [摘要]《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第23条第1款初步确立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信息共享的基本规则,实践中“告知-知情-同意”是其基本运行框架。然而,该规则在内容和配套举措方面还十分单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停留于“告知-知情-同意”有效性存疑的窘境,一律要求书面授权或同意将使金融机构承受较重的负担,对个人金融信息的差异性关注不足。通过比较欧美混业经营体制下的信息共享制度,本文发现我国当前在告知义务履行、授权模式选择、例外事由设定、信息差异化保护利用方面亦存在不足。立法者应当认识到,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内信息共享属于一般个人信息共享的特殊机制,肩负着我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应当与一般的个人信息共享区别对待。建议以利用与保护相平衡为调整目标,改革授权模式,采用择出同意模式,放宽目的限制,促进信息的利用;限缩改革后授权模式的适用范围以及信息共享的范围,优化告知义务,明确责任规则。
  • 邢会强 姜帅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3):0-0  共有 307 人次浏览
  • 测度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基于TIMG指数的特征事实
  • [摘要]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准确度量是制定合理战略政策的前提。面对跨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已有指数并不能达成统一结论,且无法兼顾时空范围。本文尝试从数字技术(Technology)、数字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数字市场(Market)和数字治理(Governance)四个维度构建TIMG指数,测度2013~2019年全球108个经济体的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本文研究发现:第一,2013年以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主要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治理提升所推动;第二,北美、亚太和西欧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地区,非洲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为落后,美国、新加坡、日本等是数字经济指数排名前三的国家,但其在具体的数字经济竞争优势上存在差异;第三,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与各国(地区)的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具有路径依赖特征,近年来,不同收入国家(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差距有所收敛。与其他国内外数字经济指数相比,本文编制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不仅能体现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方面存在的优势,也能客观反映中国在数字技术、数字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 王 喆 陈胤默 张明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3):0-0  共有 306 人次浏览
  • 数字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nbs...
  • [摘要]信息技术变革推动了我国数字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研究。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度量了“家庭贫困脆弱性”指标,结合地级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了数字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有助于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高金融素养和强化信任机制来缓释风险冲击而实现,其中货币基金和投资业务发挥关键作用。这一效应对于中部地区、物质禀赋更高、抚养比更低的家庭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也要着力关注部分群体面临的“数字劣势”问题,加强普及教育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得出的结论对于理解数字金融的发展效应以及减贫问题提供重要参考和政策启示。
  • 张海洋 韩晓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3):0-0  共有 411 人次浏览
  • 知而后行?管理层认知与银行数字化转型
  • [摘要]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和行业竞争格局,也挑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和生存,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本文应用有监督与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202家中国商业银行2010年至2018年的数据,考察了管理层的数字化认知对银行数字化转型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银行管理层对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创新机会的认知,对银行的数字化创新和线下分支机构的调整行为均具有促进作用;第二,银行管理层对数字技术所带来的风险挑战的认知,会削弱机会认知的促进作用;第三,银行管理层对数字化机会的认知对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在数字金融新兴业态挑战更强的市场中具有更强的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在数字化时代,管理层对于新兴技术的积极认知,构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在技术变革中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应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对管理层认知评价的客观测量,此外,本文结论指出了在数字化时代中,企业管理层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作用,对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也具有借鉴意义。
  • 王诗卉 谢绚丽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3):0-0  共有 399 人次浏览
  •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生产有资本替代效应吗?——基于北京大学数字...
  • [摘要]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三农”效益低下,阻碍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农户的资金约束,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利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影响及其动态效应,并从地区、地形和土地种植规模三个方面分析了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且这种促进作用随时间逐渐减弱;(2)相比使用深度,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增加对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更大;(3)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本替代劳动的促进作用在北方、山区和大农户中表现得更明显。上述研究结论对于数字金融时代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张正平 王琼
  • 全文[ PDF 0.0 MB ] 2021.6(3):0-0  共有 282 人次浏览
  • 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基于债券市场开放的视角
  • [摘要]在梳理利率平价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影响中资企业离岸在岸债券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通过对2010年以来投资级中资企业美元债与境内高等级信用债的计量分析发现,由于资本管制,长期以来抵补利率平价并不适用于中国。伴随着“债券通”之后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以及人民币汇率灵活度的提升,自2017年年中以来,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开始适用于中国,即使是2020年的疫情冲击也未改变上述关系。汇率成本是影响离岸债券收益率的重要因素,套息交易的作用相对有限。进一步地,本文针对投资级城投债、房地产债的计量分析表明,产业和融资政策限制影响了企业境内外相关债券收益率的相关性,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利率平价理论在中国不成立的重要原因。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系统性推动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高水平金融开放提供了实证基础。
  • 张雪春 李宏瑾 张文婷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18):0-0  共有 614 人次浏览
  • 高管本地任职与企业价值:基于家乡认同视角
  • [摘要]在中国,家乡认同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但目前鲜有文献关注其在公司经营中的作用,本文以2003~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高管的家乡认同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高管本地任职有利于公司价值增长,这主要是由家乡认同驱动的,而非社会资本,并且这种关系在民营企业、有本地大客户的企业、流动性较弱和宗族观念强的地区更加显著。本文直接从家乡认同这一角度揭示了本地高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为这一独特情感在高管决策以及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提供了实证证据,对上市公司选择高管具有启发意义。
  • 李小荣 温伟荣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18):0-0  共有 464 人次浏览
  • 数据信托参与数据治理: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
  • [摘要]基于数据流通场景的数据治理和数据权利保护,以个人对个人信息/数据的绝对控制权为理论基础;这种个人绝对赋权模式忽视信息/数据的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数据的价值。传统信托制度参与数据治理与信托当事人理论和信托财产理论等方面存在抵牾。当前实在法体系下,综合运用法律解释等法律方法能够为数据信托参与数据治理提供制度可能。由传统信托理论出发,对未来数据信托制度的建构必须基于数据收集阶段和数据流通阶段的具体区分,数据流通阶段是数据信托发生的主要场景;可以采取修改法律以及出台司法解释等方式更新传统信托理论,使之更加契合数据时代对数据权利保护的根本目的。
  • 蔡丽楠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18):0-0  共有 416 人次浏览
  • 金融结构、创新模式与技术创新效率
  • [摘要]技术创新的研发和转化离不开金融支持。本文从创新价值链和创新模式出发,构建金融结构、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三阶段DEA-Tobit模型和广义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模式转变、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创新研发和转化两个阶段的规模效率较低,导致研发综合效率和转化综合效率存在“双低”现象。从金融结构来看,存在着最佳的金融结构与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相匹配,使技术创新效率达到最大。从影响机制来看,银行和金融市场存在互补关系,分别匹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从金融结构分工来看,相对于银行来说,金融市场对技术创新效率以及技术创新模式转变的重要性呈现上升趋势。
  • 司秋利 张涛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18):0-0  共有 362 人次浏览
  • 金融系统气候风险的评估、定价与政策应对:基于文献的评述
  • [摘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21世纪面临的最重要议题。气候变化不仅对人身和社会财富安全构成威胁,而且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气候变化通过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渠道影响金融部门,前者主要表现为直接物理损失,后者则与高碳行业的资产搁浅有关。通过金融市场的传染,转型风险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金融系统性风险。气候金融风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厚尾分布的特点,对现有建模和评估方法提出挑战。央行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作为维护价格和金融稳定的执行机构,应考虑将气候金融风险纳入监管之中,推动各方金融参与者披露相关气候风险,完善数据平台建设,并应进一步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激励资金向低碳部门流动。
  • 张 帅 陆利平 张兴敏 王 晖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18):0-0  共有 516 人次浏览
  • 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97家商业银行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货币政策及其稳定性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政策利率降低和货币政策波动性增加都会导致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上升;(2)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资产规模越大、资本充足率越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风险承担行为相对更为激进;(3)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效应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周期形势下具有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在宽松货币环境、信贷扩张期和经济下行期的作用要分别强于紧缩货币环境、信贷紧缩期和经济上行期; (4)在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更加激进的银行风险承担行为;(5)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加强宏观审慎政策调控,可以显著降低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这说明基于“双支柱”的组合式调控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一货币政策无法兼顾多重目标的不足。
  • 马 勇 王莹曼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418 人次浏览
  • 平台宏观风险与平台反垄断
  • [摘要]本文对平台停业引致的宏观风险进行分析,并阐述了该风险对于平台反垄断与平台监管的政策意义。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将外生冲击与平台存活概率引入双边市场,对不同市场结构下平台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进行研究,本文发现,随着冲击强度增大,与单平台垄断市场相比,双平台寡头市场社会福利下降速度更慢,抗风险能力更强。当面临低强度外部冲击时,在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单平台垄断市场社会福利水平更高;当面临高强度外部冲击时,双平台寡头市场的强抗风险能力使其社会福利水平高于单平台垄断市场。本研究为平台反垄断和平台风险监管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 谢丹夏 赵魏一 李尧 阳李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363 人次浏览
  • “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金融效率
  •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沿线金融合作表现在“货币流通”与“资金融通”方面。那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金融合作是否提升了沿线国家资金融通环境质量,进而促进金融资源更有效配置,更好地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本文对沿线国家层面金融效率进行测算,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政策冲击,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金融效率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沿线国家的金融效率,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的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改进资金融通程度提升沿线国家金融效率;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对金融效率的提升作用在“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非邻近国家和低风险国家更为显著。本文丰富了金融效率相关领域研究,为了解“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环境、提高“一带一路”资金融通质量提供了理论参考。
  • 李建军 李明洲 彭俞超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315 人次浏览
  • 人力资本跨国流动及其融资网络 ——基于特殊移民群体的历史考察与比...
  • [摘要]本文考察了三种移民群体及其融资网络:19世纪契约华工、17世纪-18世纪欧洲到美利坚的契约白奴(indentured servants)、20世纪晚期的福州沿海无证移民。三者相互印证,从特殊的移民现象形成一般性的认识。历史考察与比较研究发现:跨越国界,移民通常经历身份的转换,往往意味着人力资本的边际价值提升。跨洋迁移成本与风险很高,但由于能够催生出特定群体的跨国融资网络创新,促成跨国移民及其人力资本的未来收益变现,因而利益相关方都能从中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这些发现澄清了以往有关契约华工、无证移民的认识误区,揭示了跨国的民间融资体系的形成及其特征,解释了围绕特殊跨国移民所形成的信贷信用机制与跨国融资网络,也论证了人力资本的跨国实现路径,从而具有其理论贡献。
  • 龙登高 李玥晨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18):0-0  共有 307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  8  9  10 »